我国有一部闻名世界的口头史诗。
它规模宏伟:流传在人民中间的约有60多万行。
它历史悠久:至今,最少也流传了七八百年。
它完整珍贵:在我国流传着前后相连、首尾齐全、内容完备的几部作品,共分为八集;而前苏联仅流传着头三集。现在这部作品已有用多种文字翻译的版本。
它主题深刻:从头到尾贯穿着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思想性。
它色彩瑰丽: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水平较高。它塑造的上百个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它成功地运用了丰富的联想,生动的比喻,美丽的语言和动听的韵律。与史诗相配的演唱曲调,多达20多种。这些曲调时而高亢豪放,好像万马奔腾的战歌;时而低沉缓慢,如行云流水般抒情。唱述时,再配以十几种民族乐器伴奏,让听众加痴加醉。
它是百科全书:反映了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甚至于这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
说到这里,朋友们一定禁不住地要发问了:这部史诗既如此伟大,它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民族创作的呢?
这部伟大史诗名为《玛纳斯》,它是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
史诗《玛纳斯》以第一集的故事情节最为曲折动人,它从柯尔克孜族的族源传说唱起,一直唱完民族英雄玛纳斯反抗侵略者黑暗统治的一生。其他几集,主要讲述了玛纳斯的子孙后代--柯尔克孜族人民与侵略者继续进行斗争的故事,也讲述了歌颂民族团结及忠贞爱情的故事。
史诗第一集一开头是这样唱的:
……奔流的河水,
有多少已经枯干;
绿色的河滩,
有多少变成戈壁滩;
多少、迹罕到的荒野,
己变成湖泊水滩;
平坦的大地冲成了深洞;
高耸的山崖变低塌陷。
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
帷有祖先留下的史诗,
仍在一代代地)流传。
据历史学家考证,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公元840年,建立黠嘎斯汗国,唐朝曾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元朝统一其地后,在此建立廉州,称其为吉利吉斯,并输送大量工匠和农民帮助他们改变叶尼塞河流域的落后面貌。16至18世纪,沙皇俄国侵占了叶尼塞河吉利吉斯的大片领土,他们被迫迁往大山西部的伊塞克湖地区。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为柯尔克孜族。进入19世纪后,清朝政府更趋腐败衰落,沙俄又乘机强占了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大片领土。从此,柯尔克孜族成了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人数较少。全国柯尔克孜族有14、1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11万多人,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内有数百人,是200多年前清军强制迁往那里的。
柯尔克孜族素以畜牧业著称。夏大多在气候凉爽的高山地带的河流附近放牧,冬季则迁到向阳的山谷地带,一年四季要搬几次家。所以为了拆卸和搬运的方便,他们大多住毡房。毡房的下半部为圆形,上半部为塔形,比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略高而顶尖,具有冬暖夏凉,不存水、不积雪的特点。柯尔克孜族还在秋、冬季住大块圆形松木垒叠而成的长方形木房。在农业和半牧半农地区,他们住的墙壁厚而坚固,能挡住风雪严寒侵袭的平顶土房。
柯尔克孜族男子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衫"裕袢"。他们戴的帽子式样很多,不论老少常戴绿、紫、蓝色圆顶灯芯绒小帽,外加高顶卷檐皮帽,帽顶为方形。妇女多穿宽大无领,长不及膝的对襟上衣,上缀银扣;多褶的长裙下端多镶皮毛。青年妇女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则系白头巾。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多来源于畜牧业产品。奶制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牧民们以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为原料,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做出奶茶、奶皮、酸奶、奶豆腐、奶酪、奶糕、奶渣、酸奶皮、库鲁特、奶油煮奶酪粉、撒尔玛依等食品来。
他们还用羊肉、牛肉、骆驼肉做成手抓羊肉、烤肉、灌肠、炒肉、肉菜、肉汤等食品。同时,还吃饭碗馕片、油饼、米饭和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严禁食用猪、狗。猫、鼠和凶猛禽兽之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过肉孜节(即开斋节),节日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黎明就起床,进行大净(淋浴、更换干净衣服和新衣,然后到清真寺或阿匐指定的草坪上进行聚礼。礼拜完毕,相互祝贺节庆,随后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古尔邦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的隆重节日。"古尔邦"意思是宰牲献牲。在这个节日里,柯尔克孜族要宰一只本年度出生的黑色公羊献牲。这天,人们在清真寺聚礼后,就开始举行为期三天以上的、内容更力丰富的娱乐活动。草原上到处是欢歌狂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