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酸甜苦辣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2年5月13日
批评的自我约束
阎晶明


  已经不止是一次,我体验到专业批评家的批评趣味正同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发生分离。有许多简单浅显的道理,一般的读者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在批评家那里,即使他真的那样认为了,也好像有一种心理约束,不愿意也不敢去说出,尤其是用自己的文章来表明态度。一种虚拟的“大是大非”的“原则”观念,让批评家失去批评的勇气,他们宁愿在四平八稳和高谈阔论里显示自己的专业能力。笔者有一次同一位办刊的朋友聊天,谈到给畅销杂志写传奇性的故事,未必是作家专长,他可能把我的话理解为是作家对这种以“真实”为基础和前提的写作不屑,所以发表了一通他自己对当下流行小说的一些看法。认为当下一些看似真实,甚至是以作者个人经历展示的小说,其实缺少基本的真实,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且这些小说在艺术上也苍白无力,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在坐的朋友都表示赞同。而我当下就冒出一个想法,我们的批评其实不是看不到文学的症结,而是他们的批评观念导致他们没有勇气说出最浅显的道理。批评于是失去了它的锋芒。

    从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在一次高层次的中日女性文学座谈上,某著名作家对批评家把自己定位为“关注平民生活”的作家大为不满,她甚至由此引发了一通所有的批评对作家都是“扯淡”的言论,让在场的批评家大为不安。据说这位作家的观点还得到一位日本女作家的支持,这位女作家还“数字化”地指出,“98%的日本批评家都是傻瓜”。批评的窘境看来远不是中国的问题。批评是一群“傻瓜”在“扯淡”,还有比这更让人觉得无聊的事吗?

    文学不需要批评,这是一种扯淡的说法,但批评如何面对文学,却是批评家应当警觉的问题。就此作家来说,在“关注平民生活”这一点上,她的创作曾得到众多批评家的支持和评论,在她的创作进一步走向深入之后,批评家可能没有及时跟踪到她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的变化,同样也没有明确指出像有些作品那样的过分“剧本化”和类型化的写作缺点,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距离被拉开了。在形成文学批评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中,批评家内部的相互约束或显或隐地存在着。对某些创作现象的批评会引发某些议论,似乎批评就是一种“立场”表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批评家们学会了自我保护,要把真实的想法和见解说出来,心理上也有种种复杂的障碍。批评就这样完成了一个自贬的过程。不少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正是通过批评家的集中“研讨”和“评论小辑”扩大影响,引起注意,等他们一旦快要被批评家写进“文学史”的时候,对批评的发难就从言谈中和文章里显现出来。如果对任何一种新起的文学现象,批评家能够采取独立的、不跟风的态度,冷静、客观地进行评说,这不但对作家的创作有真正的好处,也会对批评的有效性起到切实的作用。在批评家们正忙于讨论“全球化”问题的同时,我倒觉得,大家有必要坐下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因为批评存在着自救与尊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