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文化工程
|
秦淮烟火
史书记载,隋炀帝时,“天下之舟船,集于通济桥东,常有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贾贸易车马,填塞于市。诸善酋长入朝者,常请于东市交易,炀帝许之,先命整顿市肆。檐宇如一,咸设纬帐,珍货充集,人物货盛。卖菜者,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不取其直。”东市类似于现在商业圈,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炀帝为了招商引资,大力整顿市容市貌,奢靡无比,还为了彰显隋帝国的大国风采,和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还规定前来投资的外国友人的食宿全免。炀帝这次用心良苦的作秀,没有为他赢得想要的国际声誉,反而适得其反,留下了千古嘲笑的笑柄。炀帝的例子已经存在了千百年,本应该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可惜偏偏有人喜欢重蹈覆辙。 永靖县是一个位于甘肃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贫困面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这个县部分公路两边,最近新竖起9处鲜亮整洁的高墙,令初来乍到者很感惊奇。这些墙总长度2000多米,高两米,统一粉刷成蓝色,部分墙头还用琉璃瓦装饰,咋一看甚是气派。可惜只是外表光鲜,墙的里面全是破旧不堪的村民院落。原来永靖县为了发展旅游业,所以决定美化永嘉县的环境,修建了上面所说的高墙,相关官员美其名曰:“文化墙”。何为“文化墙”,用途何在?当地农民的一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建墙就图个好看呗,我们的土坯墙烂,房子烂,建了墙,从马路上经过的人就看不到我们的破房子了!”所谓文化墙,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掩盖公路沿线的那些破旧院落,使沿途的过境游客无法看见真实内在的一种掩饰物,难听点就是永嘉县领导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永靖县要发展旅游业,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硬件设施,由政府出资修缮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此事引起我的反感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修缮所谓的“文化墙”的资金到底是从何而出?第二,“文化墙”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先看看第一个问题,因为没有记者的深入报道和调查,我们无从得知这笔支出款项的确切来源是什么,只能单从政府的一些官员口中得到一些信息。永靖县的一位副县长介绍说,建设这些墙体,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在政府的规划中,这些墙是“文化墙”。县上在规划这些墙体时,资金支出没有上会研究,是“几个人碰了个头,就定下来了”。一位扶贫办的副主任却说:建墙是群众的自发行为,政府没有统一组织,建墙的费用也是由靠近马路的农户自己筹集的,政府没有投入。我们且略去对于“文化墙”工程民间的怨言,本着相信政府的原则,认为那位副县长的言论较为符合实际。但是仔细揣摩,也有些出入。实际上建造“文化墙”所需的砖和水泥确实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农民却要承担劳力,负责修建“文化墙”。劳力也是一种支出,如果换转成其他的词语就是“徭役”。问题答案基本已经得出,“文化墙”的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农民的,是在增加农民的负担。 关于“文化墙”是存在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建造的目的和取得得效果两点来看。先看看目的,县政府某些人自鸣得意的说,“文化墙”工程是“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做法,是一种宣传文化的手段。翻阅了资料可以知道,永靖县主要是想拿境内的三座黄河水库做文章,发展旅游业。但是,仔细端详那些“气派”的墙体,没有一点能让我看到体现了黄河水库文化和永靖县文化,光秃秃的墙体突兀在站立在公路边,蓝色的墙面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与文化何干?尊敬的领导,你们已经毁了不少词了,就饶了“文化”这两个字吧。 我们再来看看“文化墙”工程取得的效果如何。只能是一句话:害苦了农民。城市里购买住房一般喜欢选择环境好,安静的地方,但是农村恰好相反。农民建造房屋一般选择在公路的沿线,而且距离公路十分的近。在已经很靠近公路的住宅前再强加一座墙体,势必给农民的时候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靠近公路的小商店因为这些墙无法继续营业,甚至连正常的出行都会受到影响。“文化墙”工程是为了美化永靖县的旅游环境,但是旅游环境的美化是否真的是取决于一面面文化墙?“文化墙”工程其实就是政府的一种掩饰和欺骗行为,想告诉来往的游客,我们永靖县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但是这些伎俩真的有效?各位领导还是不要侮辱游客的智商了。也许是因为我缺少预见性的眼光,也许是没有能体味某些领导独具匠心的发展思路,但是仅仅从当下的情况看,“文化墙”工程只是一个空架子,所谓的政绩工程,至少我没有看出他的百利,只看到贻害。 “文化墙”已经站立在永靖县的公路边,我们已经无法阻止它的建设,但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墙”工程将要上马或者正在建设,如何才能阻止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工程,我想作为政策的决策者们应该思考几个问题。在中央提倡减轻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各级政府是否有效的贯彻了中央的思想,还是“上有决策,下有对策”?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在上马一些工程的时候是否认真的思考、调研,这些工程是否有用和必须?政府决策的得出是否遵循了相应的流程,充分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还是只是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的舞台,一言堂?希望我们的政府决策能更加的务实,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人文关怀。 秦淮烟火于2007年4月20日凌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