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功夫在棋外
|
月辉
我的一篇“宝宝”,引发了网友们的多少感慨:“一声‘宝宝’叫出了普天下多少人的担忧!” “孩子需要在磨练中健康成长。”“ 文中的一个宝宝有现实生活中无数个宝宝的影子,或喜?或忧?”……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可见一斑。 在现实生活中,像文中宝宝的母亲那样为孩子大包大揽,是非常普遍的。家长们简单地认为,自己将孩子所有的事都包了,孩子就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面,似乎在学习上花得时间越多,收获越大,果真如此吗? 我以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神秘,对什么都兴致勃勃,兴趣盎然。这时,如果父母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悉心呵护、正确引导并尽力激发孩子的兴趣,那么,一张白纸可画出最美丽的图案。然而,在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不少父母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盲目地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它的负面效应,就是使孩子探求知识的新鲜感荡然无存,还产生了厌学情绪。当孩子真正走进学校时,对学习文化知识不但没有一点新鲜,内心对学习已是充满了厌倦,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显示来了。 一个人做任何事,动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而做?就拿我写文章来说,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勤于观察积累素材,用心读书与思考,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无暇顾及烦恼,变得充实而快乐;一旦写出好文,受到别人的夸奖或发表,自己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这就构成了自己写作的动力。 那么小孩子的学习动力在哪里?为名,为利,为生存……这些,孩子懂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我以为孩子小的时候,精心细致地呵护与激发他的兴趣,对于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破坏了,再试图恢复那是多么艰难。 每个人活在世上,首先得生存。生存的压力,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想,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应有意识的让孩子知道生存的不易——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生存的压力,会成为很强的学习动力,这个道理,从一些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身上可以看到:没有经济上的依赖,使得他们勤奋刻苦,争分夺秒,自强不息。虽勤工俭学占了很多时间,但他们仍然出类拔萃,名列前茅。 女儿曾告诉我:她所接触过的美国人,几乎都有过打工的经历,他们就显得比较成熟。美国的孩子,从小都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挣自己的零花钱。他们有个普遍的认识,十八岁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不再依赖父母。有些高中毕业生,先打工一两年,挣到学费再去读大学。这样的好处:一、知道学费来自不易;二、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大学选专业时,就能有的放矢,减少了盲目性。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读书,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动力与兴趣都有了,怎会不用心去读呢? 功夫在棋外,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按人们的常识:平常做什么事,努力在上面下功夫,仿佛花得时间越多,收效越大。其实不然,水平相当的棋手,往往决定输赢的因素,并不完全在于棋艺。更在于见多识广,心理素质,灵活机智,身体状况等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夫在棋外。 其实,大多学得好的孩子,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们深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习的高效率,使得他们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获取许多课本外的东西。因此他们大多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问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头脑去进行分析、判断、取舍。 从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多接触社会,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从复杂的社会与神秘的大自然中,获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大量的知识,这对孩子的未来,可谓获益匪浅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