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农具以及蔡伦纸的断想
|
仗剑
人到中年,生活和家庭基本稳定,没有太多的劳心劳力,更没有太多的处心积虑,日子几乎按部就班地亦步亦趋,惰性随之增长了不少。就连这小肚子莫名其妙地凸显起来,似乎吹气球般的还有要“长大”的趋势。也是的,每日里,行不染尘,坐不敝帚,生活得端的轻松,这一副皮囊恐怕要早早的“退役”了。妻子发现了我的不良现象,强烈地要求我加入晨练的队伍,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消化。
于是,在一个周末,起了个大早,在被农作物包围的道路上跑步锻炼,呼吸着清新的带着泥土腥味的空气,眼睛看着农民兄弟们在田地里劳作,心情舒畅得仿佛我就是农人们脚下幸福的泥土,正被农民兄弟们精心打扮和精耕细作。欢畅顿时洋溢在脸上,莫名其妙地要对农人们笑。轻风抚面,天高云淡,正是收割、下种的好时节,农人们在田地里割麦、收菜、插秧、犁地、施肥、拣苗、搂田、耙地……他们熟练地掌握着手中本该叫做工具却被他们自己唤作家什的家伙:
镰刀轻轻挥舞着,魔术一般,一片片沉睡的麦浪就听话地躺倒在地上。
?枷错落有致地拍打,那黑黝黝的珍珠般的油菜籽就破壳而出,纷纷云集在席子上挤头撞脑地赶场。
插秧似乎不需要什么工具,但是农人们坚硬如铁的手正好充当了最好的工具,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永远左右配合着,左手拿着一把绿油油的母秧,拇指和食指早就已经分出要用的一撮秧苗伺候右手来抓,右手先是潜入水田轻轻抚平泥土,然后拇指、食指和中指快速捏起秧苗,三指在前开路,呈扇面保护着幼苗的根系,眨眼之间,迎刃入水,扎入泥土,等手再缩回来的时候,一株秧苗就已经亭亭玉立在秧田中央开始了新的生活。
犁地就更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活计了,绝对不亚于工厂里钳工手里钻头、扳手和打空、切削的密切配合,也不比电工的双人监护操作简单,讲究人、犁、牛三者之间的配合,一手握着犁头把,掌握着运行速度和犁地的深浅,一手高高扬起树梢做的鞭子,犹如汽车司机脚下的油门和刹车;耙头挂着牛撇绳,撇绳是套在牛的脖子上的,掌握运行轨迹的曲直;这时候的犁手就神灵活现了,宛如统帅三军的大将,轻车熟路驾驭着牛和犁,脚踩犁沟,眼瞅田坎,手脚并用,声色并举,牛犁就翻出一绺绺清新的泥土,像飞机屁股冒出的白烟,摆出来晾晒,吸收阳光和雨露,沐浴春光的和煦,刹是好看。不多时间,一大片新泥排着队呈现出来,犹如千军万马和过江之鲫,排成整齐的阵势,等待着下一轮的耕耘。
……
我停下跑步,驻足近距离看三三两两的农妇和老农拔秧苗,看他们的一双双手浸泡在水中,看他们佝偻着的腰,看他们机械地重复着劳作,看他们静静地干活,看他们撩起的水花在跳跃,看他们手上的秧苗被扎成小把抛向田坎,看他们……。我突然隐隐约约听到一个老农对我的“耻笑”:“这个工人没有见过插秧,到这里看稀奇来了……”。我顿时如梗在喉,突然想到了那句“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的俚语,这种善意的嘲弄和讽刺,顿时让我面红耳赤,飞一般逃掉了。
我真的对自己憎恶起来。
我想在这个一片大忙的清早,我居然能够悠闲地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外看农民兄弟们劳动,非要探究和体会他们劳动过程中心头溢出些快乐和对丰收的憧憬,我突然脑子里映出我曾经也赤脚站在水田里的痛苦挣扎和无可奈何。我突然对我在这个大清早自以为是的跑步锻炼的意义发生了本质的怀疑:我要干什么?想寻求不老?仰或想找回逝去的青春?可笑!谁看见过农民兄弟悠闲地跑步和到公园的健身器械上锻炼?
霎时,我突然顿悟:忠诚地劳动和热切地亲近泥土,才使农民更像农民本身。一如工人需要认真的做工,拿出标准的零件一般。而我呢?竟然在这儿沾沾自喜地自以为是……
最近带朋友去参观蔡伦墓祠,我对讲解员的解说词产生了感动:尽管造纸术和蔡伦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但是整个造纸工艺的进化和繁衍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集体结晶,蔡伦不过是这中间的代表人物。太对了!观蔡伦整个造纸工艺的流程,几乎没有一个工序是能够脱离农民劳动的,甚至连造纸的工具,都几乎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农具。这足以证明劳动人民的伟大和人民智慧的杰出,它能够证明农民阶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力量。
可是,目下,这只能够是摆在陈列室里仅供我们瞻仰和敬慕的历史文物和美好愿望了。我们对农民的倾慕和敬仰也越来越寥若星辰,水波不兴了。
其实,我一直认为,农民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是检验一个(一段)社会进步的准绳;农民阶层的问题是这个社会的最大问题。我不是在拾伟大领袖毛老人家的牙慧而简单进行重复,也不是要论证胡主席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的重要表述,我是站在自身探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当然,国家领袖高瞻远瞩的重要论断和力挽狂澜的气概我是断然没有的,我所有的只是些浅薄的目之所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的些小事端,只是我的农民兄弟们生活中间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凝固在一个周末的早晨!
如今,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使用着雪白的纸张的时候,当我们神安气爽地捧读着报纸的时候,当我们理直气壮地糟蹋纸张的时候,我们几乎从来想不起蔡伦和簇拥在蔡伦身旁造纸的农民。
小孩子吃晚饭后要规规矩矩地把碗添干净,这好习惯是哪里来的?自然是父母口授相传、言传身教“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结果;小孩子吃不完的面包随手扔掉,也自然是耳闻目睹学父母的样子。故,天下事,习惯成自然。
我聪明的,您是有学识、有身份的人,农民从农具与土地的紧密接触中获得了收获,蔡伦从农民的劳动中进化造纸术,那么,您呢?我决定常去看看那些农民劳动的工具,看看蔡伦曾经造纸的作坊,让我体会些被利用的快乐。
--------------------------------------------------------------------------------
|
作者版权声明: | 我保证此稿件发于《故乡》,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同意《故乡》编辑部作为此稿件版权的独家代理人。并且保证不再将此稿件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稿件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故乡》编辑部全权负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