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身边故事 >> 茶余饭后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18日
粉丝
听风堂主

    二十多年前,粉丝的身份很特殊。

    那时候正正经经地整酒席,桌上的菜肴是有很多讲究的。乌龟、鳖、柴鱼等下色菜不能上桌,即所谓的狗肉上不得正席;鳝鱼、鲇鱼、泥鳅等无鳞鱼,不知什么原因,也是要拒之桌外的;清炒的蔬菜,更是不能算菜的。要的就是大鱼大肉。

    但粉丝却可以堂而皇之的登上酒席。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做法,就是把水煮沸后,把泡好的粉丝下到锅里,一直煮到粉丝熟为止。这时候,水基本上也干了。放盐、油(最好是猪油)、豆瓣酱,盛盘后洒上一点葱花。吃这个菜,味道倒在其次,就是滑滑爽爽的,关键是夹菜的过程有趣。因为粉丝是没有切断的,又绞在一起,用筷子夹粉丝总是拉得老长,常常会拉得站起来,但下面的粉丝还连在盘里。如果筷子滑的话,好不容易夹起来的粉丝看着看着到了嘴边,结果一下又从筷子上滑下去了。一块吃饭的人相互熟悉的话,对一个人想吃粉丝却吃不到嘴里的样子,无非开开玩笑罢了。如果是个大家不熟悉的人,特别是主人家的新客(如刚给儿女看好的对象),筷子到了碗里,决不好意思收回来,但粉丝又老是夹不上来,实在尴尬得很。不懂事的小孩子,会在一旁偷偷地笑。

    更特别的是,粉丝还是走亲戚带的好礼品。无论是春节,还是端阳、中秋,乡间的道路上就可以见到有人穿得整整齐齐,手里拎着一包两包的粉丝。

    粉丝是蚕豆加工而成的。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没有专门技术和设备的家庭,是无法完成的。而且,那时买粉丝好像还得到公社以上的城镇去。但七十年代末,有个大队曾办过一个加工厂,加工出来的粉丝特别白,有韧劲,煮不糊,吸引了周围十里八里的人们上门去买——准确的说,应该是去换。人们都带着蚕豆,多少蚕豆换一斤粉丝,或者用多少蚕豆再添上一点加工费换一斤粉丝。

    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人们对菜肴的身份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过去的下色菜,全部变成了高级菜,甚至一些以前不吃的东西,如青蛙、野菜,都成了酒席上的宠儿。粉丝的身份也变了。好一点的酒席是上不去了,平日里来了客,饭桌也很少再有人家用它。

    但城里人会吃,从他们那里传来一种新的吃粉丝的办法,就是冬天里下火锅。湘鄂地区的火锅与其它地方的有很大不同,喜欢用一个主菜作火锅底料,如一整只鸡、一整条鱼、一锅肉丝,主菜吃得差不多了,再不断的放蔬菜进去煮着吃。在下火锅时,粉丝被切断泡好后,与蔬菜同伍了。味道还真的不错,特别是肉鱼同锅做底料,再下粉丝煮,多放点辣椒,吃得人是满口生津,通体舒泰。

    后来又还传来了凉拌的做法,就是把粉丝、海带丝、萝卜丝各自煮熟凉干后,用酱、辣椒拌在一起,最后淋上香油。

    去年回家乡时,亲友们没有谁做粉丝给我吃。问起粉丝,县经委的朋友告诉我,全县已经没有一家粉丝厂了,市场上的粉丝都是外地运进来的。
 文章评论信息:
请您打分: 优秀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