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百姓与法 >> 明白消费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25日
学会消费
佚名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将近40%的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而作为消费者的居民个人,在中国今天买方市场开始形成,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滞后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压抑消费、阻碍生产的情况下,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学会如何消费。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走出误区。儒家思想里提倡人们节俭,约束自我欲望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比较节俭的习惯,形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低储蓄、高消费社会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社会发展模式。西方人把钱看成死的东西,认为只有花的时候它才有价值,不用它的时候它只是一张好看的纸,中国人把钱看成活的东西,往往不肯轻易把它花掉,甚至于以存钱为乐;中国人怕欠债,西方人不怕欠债,所以中国人习惯花过去的钱,西方人习惯花未来的钱。应该说,以前商品短缺时期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在今天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地消费商品。虽然我们不赞成吃光用光的西方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但我们同样也不赞成像守财奴式的总是拼命捂住钱袋的做法。因此,学会消费首先必须走出误区,或许应当摒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

    其次,要学会花钱买欢乐,提高生活情趣。在学会花钱买欢乐,提高生活情趣方面,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似乎有某些可取之处。在一本《美国人的生活艺术》的书中,有一篇题为“花钱买欢乐”的文章这样写道:“精打细算固然很好,但把钱大手大脚地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无疑会大大提高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文章举了好几个例子来佐证,这里只举其中一例。一对美国夫妇安尼和弗兰克有5个孩子,经济拮据,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每逢假日却一定全家去滑雪,为此要购置7双滑雪板、7双长靴、7副撑杆及每人的滑雪衫,还要付来回的车费等其他开销。人们都认为弗兰克一家简直是疯了。后来,他的孩子都各自成了家。其中一个儿子在给弗兰克的来信说,虽然那时家里过着清寒的日子,但他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滑雪时的快乐。这一事例足以说明,钱在生活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实现的力量。这一点对于中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要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学会消费还必须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者素质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增长知识,增长才能,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如果消费者科学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的消费知识,缺乏文化艺术修养,那就无法享受现代科学文化的丰硕成果,甚至无法进行消费。不仅如此,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还会大大有利于扩大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扩展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合理化,提高消费效益。

    一位美国朋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令中国经济学者十分不解但又深受触动的故事。这位美国朋友的父亲几乎每周日都要给他们兄弟姐妹五人各10美元,并且要求他们在一天内全部合理花掉。如果花不掉就会被父亲无情地收回。这位父亲的逻辑是;钱是世界上最好用掉的东西,连钱都花不掉,还能干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作为中国的消费者是否确实也要考虑一下学会如何消费,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