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向荣:为父老乡亲争个脸
|
李亚蓉
民间音乐的走向和发展,一直是音乐界颇有争议的话题。随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经过千百年历史岁月锤炼的农业时代产物——乡土民歌,不管对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化是否重要,它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慢慢消失。
出身于陕西农民的王向荣,像是一艘“逆流而上”的船,带着从祖祖辈辈乘传下来的乡土民歌,“驶”出了黄土地,带着他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梦想——挣下点钱供几个娃娃上学,唱出点名堂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争个脸,从陕西府谷的马茹疙瘩村走进了电视屏幕,走进了中国最高音乐殿堂——北京音乐厅,走进了威尼斯世界艺术盛会。从一个穷汉自得其乐的“胡唱”,到如今吼一嗓子一千元的价码,他命运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似乎隐含着许多信息时代里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需求。
1999年的最后一天,王向荣又一次从陕西乘飞机来到北京,他说每个月要在全国十几个地方演出,自己的“份量”决不比流行歌坛的腕们逊色。他此次的任务是:为某部队的一台晚会录一嗓子,王向荣说:“就凭咱这野味的一嗓子,人家给了我一千元,还管吃管住,报销来回的飞机票。
一嗓子——一千元,令多少都市歌手们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啊。
12月31日,本报记者以问答的形式采访了他,他憨憨地笑着,实话实说。
○记者:可以说,你是从几亿农民里走出来的,这过程十分艰难吧?有成功经验吗?
●王向荣:当然有。我从小就心劲高,想出人头地,上学时在我们陕西府谷县的马茹疙瘩村算是拔尖的了。我们这太穷,总想有一天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从小就爱唱歌,在村里、县里、市里的民歌比赛中总是得头奖。后来,我认准了,靠唱歌走出去,当时也只能靠唱歌这条路闯闯了。就这样,从村里唱到乡里,从乡里唱到县里,从县里又唱到了榆林市歌舞团,后又唱到了北京。
○记者:你从小跟谁学的唱歌?
●王向荣:可以说受环境影响吧。我们马茹疙瘩村,靠近黄河边,说是建于战国时期,兵荒马乱时,有些人在这里扎营,逐渐繁衍成村庄。听老人们说,这个村子曾发展到100多户人家,因贫困交加,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逃荒走了西口,如今就剩50多户了。我们村至今吃水要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挑。可能是太穷了,我小时候,记得村里好多的人都会唱歌。我达(爸)和我妈都会唱。妈妈常给我唱《打马茹》(府谷一带长的草棘)特别好听。我外爷、叔叔、婶婶都会唱。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来我们村拍《望长城》专题片,我妈还唱了歌。
○记者:听说陕北民歌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王向荣:很丰富呢。大家都熟悉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一段生活史,我年轻时就经历过一段撕心裂肺的“走西口”故事。
○记者:能说说吗?
●王向荣:我十几岁时与旁村的一个女娃好上了,一天到晚分不开,那时,我俩都被家里给定了娃娃亲,只能偷偷见面。有一天,她来找我,眼睛哭得红红的,说是家里要把她嫁到口外去了(内蒙),否则,全家都离不开这穷地方。我很难过,可当时又没有力量留下她,两人抱头痛哭。临走时,她把身子献给了我,说她永远是我的……我今年已经40多岁了,总想有一天能再看她一眼,她长得白净净,个子高高的,也爱唱歌。我有时想,要是她也到城市来唱歌,不比毛阿敏差,我一唱歌就想起她。
○记者:现在大城市里的人都喜欢你唱的陕北民歌吗?
●王向荣:咋不喜欢,好着呢。我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就有越多的人喜欢。比如深圳和北京,深圳人经常请我去唱歌,北京更多,这些地方的人,我发现文化素质很高,我不提钱的事,他们也不亏待我。
○记者:具体都是什么人找你唱歌?
●王向荣:什么人都有,有很多是各地电视台、文艺团体,公司老板也很多。
○记者:你认为他们是真正喜欢你的歌呢,还是有其它的什么目的?
●王向荣:什么目的都有,为树立企业形象的,个人喜欢的,好奇的,拿我赚钱的也有,市场经济吗,都可以理解。
○记者:你常给他们唱什么歌?
●王向荣: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我是陕北来的,就让我唱《东方红》,认为有意义,有的喜欢陕北革命歌曲,还有的喜欢陕北的酒曲、小调、酸曲等,都不一样。
○记者:你现在的正式单位在哪?
●王向荣:我现在所属榆林市歌舞团。但一年四季很少在本单位演出,唱出点名了,到全国各地唱歌。我平均每月要在天上飞十几次呢。
○记者:你都和京城哪些“大腕”同台演出过?
●王向荣:太多了。基本都同过台。你随便问问他们,没有一个不知道我的,他们还特别的尊重我,都叫我老师呢。
○记者:据说,“大腕”们的出场费挺高,主办演出的单位给你们的出场费一样吗?
●王向荣:那肯定不一样。人家是流行歌手吗,喜欢的人多,咱民歌也就这么样吧。
○记者:你心理平衡吗?
●王向荣:平衡。不平衡也没办法。
○记者:人家“大腕”们都有一群歌迷,你有吗?
●王向荣:也有啊。还有一大群女的呢,还都是些像你一样的知识人,还有几个女娃一心想跟着我呢。
○记者:她们是真的爱你吗?
●王向荣: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她们最喜欢的是我的歌,其次是名和利。其实我这个人挺有才的,这几年,除了唱歌外还在《毛泽东》《黄河在这里拐了弯》《龙子龙孙》等三十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角色。咱的名气就是这样一点点打响的。
○记者:你出过国吗?
●王向荣:80年代初就去了。去的地方还不少呢。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还有台湾和香港。
○记者:老外能听懂你的歌吗?
●王向荣:歌词听不懂,说喜欢咱这个调调。他们很喜欢中国民间的艺术,有个老外听了我唱歌后上台握着我的手说:“你是中国最好的。”
○记者:2000年,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王向荣:多挣钱,供三个娃娃上学,老大去年到西安上了大学,是自费的,一年得两万多学费呢。不管多贵,俺得让娃娃有文化,不能像祖辈那样生活了。将来挣了大钱,我还希望能到大城市去生活。前几年,北京某单位还想把我调到北京,想把我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最后不知为什么没弄成。
○记者:现在歌坛有很多包装歌手的公司,有公司想包装你吗?
●王向荣:没有。
○记者:为什么没有呢?
●王向荣:其实应该有,不知他们怎么想的。
○记者:如果有了呢?
●王向荣:那我太高兴了,但要看他们给我什么条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出自己的专辑,拍个MTV。每次回家乡,乡亲们总是来看我,问这问那,有的给我写信说在电视上看到我了,乡亲们都指望我有出息,说这个村就靠我了。唉,他们越是对我好,我的精神压力就越大。其实,我最终的愿望,就是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争个脸。
○记者:你觉得陕北民歌有市场吗?
●王向荣:很难说,这是国家研究的事,我觉得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亲的歌,母亲的歌就是我们自己的歌。大家让它有市场,它就有市场,我自己是充满信心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