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布村民当老板华南衣车获新生
|
吕定霖 刘海斌
近日,记者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采访时听说大布村竟然收购了生产“华南 ”牌缝纫机的国有企业,便特地前往该村。
漂亮宽敞的标准厂房,井然有序的车间,现代化的生产线,一台台崭新的“ 华南”牌缝纫机就从这里下线。
村支部书记杨国新说,去年,大布缝纫机厂生产“华南”牌缝纫机30多万台,产品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和欧洲,少量内销。今年初,该厂接到美国胜家公司20万台的订单,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目前,该厂生产的“穗花”牌缝纫机销路也很好。
“华南”牌是怎样落户大布村的?
眼光独到 收购国企
1998年12月,生产“华南”牌缝纫机的广州摩托集团缝纫机分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陷入困境,该集团决定出卖家用缝纫机生产线。
这一信息很快地被大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捕捉到了。 生产缝纫机还有无市场?大布村能否接下“华南”这一烫手的山芋? 在花都区和新华镇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布村“两委”干部走出家门,对缝纫机市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市场调查的结果令大布村人兴奋不已。 论市场,作为全国四大缝纫机生产基地之一,广州摩托集团缝纫机分公司生产的“华南”牌家用缝纫机久负盛誉。1998年,广州摩托集团缝纫机分公司与美国胜家公司签订了为期30年的协议,合资兴办胜家—华南缝纫机有限公司,年产量一直保持在30多万台以上。而“华南”牌家用缝纫机每年内销亦在10万台以上。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名牌产品仍有一定的销路。大布村人坚信,只要产品质量过硬,10年内每年生产40万台不愁销售。
论成本,如果收购缝纫机生产线,将其迁移到本村,精简非生产人员,压缩开支,便可成为一个投资小、效益高、回报快的项目。 论资源,大布村有现成场地,水源丰富,电力充足,且有劳动力优势。
时不我待。经过论证,大布村以240万元买下生产设备,并以每台缝纫机交0·5元商标使用费的代价,于1999年1月1日,与广州摩托车集团缝纫机分公司签订合同,承接家用缝纫机生产,兴办大布缝纫机厂。大布村人终于把 “华南”牌请进了村。
大布速度 农民奇迹
合同签了,但此时的大布村在管理、技术、人员、场地上却还是一片空白。
大布村人一边在大布村兴建厂房,一边在广州租用原“华缝”场地生产。在人员配置上,村里迅速组织230多名村民到广州“练兵”。在原“华缝”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下,这群农民兄弟很快就掌握了配件生产、安装等一系列技术。1999年上半年,大布缝纫机厂共生产家用缝纫机193165台(套),各车间生产运转正常,并能够按时完成美国胜家公司所有订单,销售顺利,经济效益较好。
从1999年7月起,大布缝纫机厂开始从广州搬迁到大布村。在搬迁、安装和试产过程中,村干部与全体村民同心协力,干出了农民办工业的两大奇迹:一是时间奇迹。大布缝纫机厂从承接家用机生产到新厂房基建、设备搬迁安装、投产,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占地77129平方米、年生产能力42万台的家用缝纫机生产大型企业,这是全广州市村级企业未曾有过的。二是资金奇迹。建厂总投资3500万元,但该村向银行贷款不到2000万元,创造了令同行业震惊的“大布速度”。
1999年1月至11月,大布缝纫机厂共生产家用机295641台(套),总产值4000多万元。
体制创新 效益骄人
对于大布村民来说,建厂房、搬机器,都不是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管理好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实现从一个农业群体向一个现代工业群体的转变。
原来“华缝”经营不下去的惨痛教训始终是大布村的前车之鉴。
建厂初期,大布村“两委”就提出必须使“泥腿子”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并根据本村实际,参照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制度管人,使职工有章可循,有规必依,让村办企业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
原国有企业华南缝纫机厂机构臃肿,而今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得改革体制。大布缝纫机厂使出的第一招是精简人员。该厂生产线上只使用440多人,减员65%,而产量却比原“华缝”还要大。原“华缝”有管理人员100多名,而大布缝纫机厂只用了14名。人员的减少,使该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管理上,大布村敢于向技术人员放权。原“华缝”质检科科长苏振昌被大布缝纫机厂聘请为副厂长。谈起来到大布村后的变化,这位在“华缝”干了40多年、在全国缝纫机行业颇有名气的老行尊,感慨地说,以前的“华缝”,光是质检科就有100多号人,质检人员检出不合格的机子,要和好几个部门打交道。而机子被确认为不合格之后,质检科也不用管如何改进,因为这是生产和技术部门的事。而现在,检出机子不合格,技术、质检人员就得和生产工人一起商量怎样整改。以前的工人多少有些吃“大锅饭”的思想,而现在的员工质量意识很强。他骄傲地说,现在的“华南”牌,质量比以前还好,得到美国胜家公司的好评,更得到市场的认可。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为了把“泥腿子”变为合格的现代企业工人,大布村支部书记、缝纫机厂厂长杨国新亲自组织各车间农民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适应了工厂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技能。 在分配上,大布村打破了“大锅饭”,制定了各车间承包计件方案,把各项成本指标落实到车间。厂里各类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室用品等物品的使用,都制定了具体指标,并与经济效益挂钩,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体制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村支书杨国新对记者说,去年,缝纫机厂获利润100多万元。这家厂还带出纸箱包装厂、缝纫机零配件厂等多家企业。现在全村1000个劳动力中,除150人从事种菜和养鱼等种养业外,其余全都进厂当工人。去年,大布村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4亿元;全村人平纯收入5900元,其中3家工厂就为该村增收500多万元,使人平增收2270元。村办工业的发展,还带旺了饮食、运输、商业、娱乐等行业。
今年,大布村在抓好家用缝纫机生产的同时,又引进投产工业用的缝纫机生产线,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将比去年增加2000多万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