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城里乡下 >> 父老乡亲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01年3月15日
一个农民与黄沙奋战17年的故事
杨建军

  他是一名普通农民,与黄沙奋战了17年,治理沙漠30多万亩。如今,他依然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栽种着一棵棵沙蒿,一步步推进着蕴含生命的绿洲。他就是执著于沙漠绿化、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治沙专家的党振力。 

  “我国西北高原的黄沙已经吹到了邻国。我们绿化一米黄沙,对北京,对东亚都是一种环保的贡献。”一提起治不完的黄沙,党振力的心中就膨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胆雄心。 

  11月中旬,地处毛乌素沙漠东沿的公捏尔盖沟已是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寒冬了。这里是一望无尽的黄沙和连绵起伏的沙丘,北风挟裹着沙粒,往西再走下去就是死亡之海。 

   1000多人的治沙队,散落在沙梁之间,星星点点,几乎看不清人,只能看到绿色的网格在向着沙海延伸。 

   一镐一镐地刨着沙坑,一棵一棵地栽着沙蒿。“每年只有早春和深秋才是沙蒿成活的季节。”党振力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神华集团每年对环保的投入非常大,在开发煤田的同时,努力不留下烂摊子。这工作不仅给当地带来好处,子孙后代也将受益无穷。” 

  憨厚的党振力,出生在陕北神木县的大敖包村,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过小学教师、村支部书记、乡干部、煤矿矿长。80年代初,国家开发神木煤田,党振力带着十几个乡亲,踏上了艰难的防风治沙之路。 

   1987年秋,神东矿区进行石圪台至大柳塔的公路大会战。公路快要进入大柳塔的时候,被一座高大的沙丘拦住了,公路施工指挥部的决策者们几天几夜聚集在沙丘前想办法,还请来了日本的治沙专家研究对策。可面对这座像野兽一样被风吹着走的大沙丘,谁也没有好办法。党振力当时是一个普通小工,可他大着胆子走上沙丘,对专家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公路不应从沙梁上通过,应当在沙梁下面绕行。专家提出:一、下面是河沟,容易被洪水冲毁;二、沙丘的流沙每年以几米的速度往前推,这些问题怎么办?党振力自信地说:河底我探测过,1.8米以下都是石头,只要沿河筑起堤岸,抽河水把沙丘冲成自然坡度,再像鸡毛扇似地把沙丘障蔽,种上草种上树,就把沙梁缚住了。 

  那一夜,指挥部研究了通宵。第二天,指挥部通知党振力,他的方案被采纳,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他完成。自那以后,党振力就以默默的劳动和土里土气的办法,治沙、治水、搞绿化。十几年下来,他居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考考赖沟,党振力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一个个治沙治水工程。记者看到清澈的泉水从大沙丘底部慢慢地渗出,汇聚到一条人工渠里,直奔东胜矿区的水厂,成为矿区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党振力介绍说:“当初的水流很小,水中的含沙量每立方米高达6.4公斤,经过两年三个阶段的治理,不仅箍住了大沙丘,防止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还使水中的含沙量减少到每立方米不足0.05公斤。这可是真正的天然矿泉水,经过沙滤和生物滤化,水中的微量元素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在党振力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他的计划是每年治沙、治水、植草、植树1万公顷,一步步地把黄沙改造成绿色家园。